• <table id="mmmq2"><noscript id="mmmq2"></noscript></table>
  • <noscript id="mmmq2"></noscript>
    返回頂部 提點建議

    新型城鎮化招商平臺,土地招商網,我們提供土地招商,土地招租,土地轉讓,土地買賣,土地流轉, 城鎮化招商引資,城鎮化資產交易服務。

    首頁 >>資訊庫 >> 前沿資訊 >>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的通知(下)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的通知(下) 今日頭條

    2022-07-14 來源:國家發展改革委 評論[ 0 ] 分享到:

    字體:TT
    五、推進新型城市建設
    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順應城市發展新趨勢,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建設宜居、韌性、創新、智慧、綠色、人文城市。
    (二十三)增加普惠便捷公共服務供給。科學布局義務教育學校,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提高公辦義務教育規模占比,鼓勵建設九年一貫制學校,加強普通高中建設。逐步提升公立醫院醫療水平,增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能力,組建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提高公辦養老機構服務水平,推動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的培訓療養機構轉型發展養老服務,支持民辦養老機構健康發展,推進醫養結合,擴大護理型床位供給。擴大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供給,支持社會力量發展托育服務設施。嚴格落實城鎮小區配套園政策,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扶持民辦幼兒園提供普惠性服務,增加普惠性幼兒園學位數量。推進公共設施適老化適幼化改造,完善無障礙環境建設。按照每百戶居民擁有不低于30平方米建筑面積標準,優化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統籌發展生活性服務業,開展高品質生活城市建設行動,打造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
    (二十四)健全市政公用設施。優化公交地鐵站點線網布局,完善“最后一公里”公共交通網絡。按照窄馬路、密路網、微循環方式,構建級配合理的城市路網體系,完善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人行道“三行系統”,改善行人過街設施。完善以配建停車場為主、路外公共停車場為輔、路內停車為補充的停車設施體系,推進居住小區和機構停車位錯時共享,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增加非機動車停放設施。優化公共充換電設施建設布局,完善居住小區和公共停車場充電設施,新建居住小區固定車位全部建設充電設施或預留安裝條件。推進水電氣熱信等地下管網建設,因地制宜在新城新區和開發區推行地下綜合管廊模式,推動有條件城市路面電網和通信網架空線入廊入地。加強城市景觀照明節約用電管理和用能清潔化。
    (二十五)完善城市住房體系。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夯實城市政府主體責任,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建立住房和土地聯動機制,實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支持合理自住需求,遏制投資投機性需求。培育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盤活存量住房資源,擴大租賃住房供給,完善長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購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務上具有同等權利。加快住房租賃法規建設,加強租賃市場監管,保障承租人和出租人合法權益。完善住房保障基礎性制度和支持政策,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以人口流入多的大城市為重點,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著力解決符合條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住房困難問題。單列租賃住房用地供應計劃,主要利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企事業單位自有閑置土地、產業園區配套用地和存量閑置房屋建設,適當利用新供應國有建設用地建設。改革完善住房公積金制度,健全繳存、使用、管理和運行機制。
    (二十六)有序推進城市更新改造。重點在老城區推進以老舊小區、老舊廠區、老舊街區、城中村等“三區一村”改造為主要內容的城市更新改造,探索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模式。開展老舊小區改造,推進水電路氣信等配套設施建設及小區內建筑物屋面、外墻、樓梯等公共部位維修,促進公共設施和建筑節能改造,有條件的加裝電梯,打通消防通道,統籌建設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改善居民基本居住條件?;就瓿纱蟪鞘欣吓f廠區改造,推動一批大型老舊街區發展成為新型文旅商業消費集聚區,因地制宜將一批城中村改造為城市社區或其他空間。注重改造活化既有建筑,防止大拆大建,防止隨意拆除老建筑、搬遷居民、砍伐老樹。
    (二十七)增強防災減災能力。系統排查災害風險隱患,健全災害監測體系,提高預警預報水平。采取搬遷避讓和工程治理等手段,防治山洪、泥石流、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開展既有重要建筑抗震鑒定及加固改造,新建建筑要符合抗震設防強制性標準。同步規劃布局高層建筑、大型商業綜合體等人員密集場所火災防控設施,在森林、草原與城鎮接駁區域建設防火阻隔帶。合理布局應急避難場所,改進體育場館等公共建筑和設施應急避難功能。完善供水、供電、通信等生命線備用設施,加強應急救災和搶險救援能力建設。建設一批綜合性國家儲備基地,建立地方和企業儲備倉儲資源信息庫,優化重要民生商品、防疫物資及應急物資等末端配送網絡,重點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處置有關應急物資儲備。開展自建房安全專項整治,完善自建房安全體檢制度,嚴厲打擊危及建筑安全的違法違規行為。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建立公共安全隱患排查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
    (二十八)構建公共衛生防控救治體系。加強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能力建設,地級市至少建成1個生物安全二級水平實驗室,縣級疾控中心重點提升疫情發現和現場處置能力,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配備從事公共衛生工作的人員。增強救治能力,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傳染病醫院或相對獨立的綜合性醫院傳染病區,縣級醫院提高傳染病監測和診治能力,重點加強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對獨立的傳染病病區建設。建立疾控機構和醫療機構協同監測機制,提高早期識別和快速報告能力。提升平疫結合能力,預留應急空間,確保新建改建大型公共設施具備快速轉化為救治與隔離場所的條件。
    (二十九)加大內澇治理力度。堅持防御外洪與治理內澇并重、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并舉,因地制宜基本形成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蓄排并舉、超標應急的排水防澇工程體系。老城區改造更新按有關標準補齊防洪排澇基礎設施短板,全面消除歷史上嚴重影響生產生活秩序的易澇積水點;高標準規劃、建設新城區,不再出現“城市看?!爆F象。治理修復河湖水系,增加雨水調蓄空間。實施排水管網和泵站建設與改造,修復破損失效設施。建設排澇通道,整治河道、湖塘、排洪溝和道路邊溝,確保與管網系統排水能力相匹配。推進雨水源頭減排,因地制宜配套建設雨水集蓄利用設施,增強地面蓄水滲水能力。加強洪水監測預報和調度預演能力建設,完善堤線布置和河流護岸,在山洪易發地區合理建設截洪溝等設施,降低外洪入城風險。
    (三十)推進管網更新改造和地下管廊建設。全面推進燃氣管道老化更新改造,重點改造城市及縣城不符合標準規范、存在安全隱患的燃氣管道、燃氣場站、居民戶內設施及監測設施。統籌推進城市及縣城供排水、供熱等其他管道老化更新改造。指導各地在城市老舊管網更新改造等工作中因地制宜協同推進管廊建設,在城市新區根據功能需求積極發展干、支線管廊,合理布局管廊系統,統籌各類管線敷設。加快明確入廊收費政策,多措并舉解決投融資受阻問題。做好統籌協調,優化項目空間布局,合理安排建設時序,避免反復開挖。健全市政公用設施常態化管護機制,確保設施運行穩定安全。
    (三十一)增強創新創業能力。強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創新功能。推動科研平臺和數據向企業開放,鼓勵大企業向中小企業開放資源、場景和需求。建設成本低、要素全、便利化、開放式的孵化器等眾創空間,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促進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強化對企業研發的政策支持和獎勵。促進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成長、集聚和發揮作用,完善外籍人才停居留政策。加強公共就業創業服務,為勞動者和企業提供政策咨詢、職業介紹、用工指導等便捷化服務。優化營商環境,全面推行“證照分離”、“照后減證”,簡化企業生產經營審批條件。提高監管效能,實現事前事中事后全鏈條全領域監管。
    (三十二)推進智慧化改造。推進第五代移動通信(5G)網絡規?;渴鸷突窘ㄔO,確保覆蓋所有城市及縣城,顯著提高用戶普及率,擴大千兆光網覆蓋范圍。推行城市數據一網通用,建設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因地制宜部署“城市數據大腦”建設,促進行業部門間數據共享、構建數據資源體系,增強城市運行管理、決策輔助和應急處置能力。推行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探索建設“數字孿生城市”,推進市政公用設施及建筑等物聯網應用、智能化改造,部署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水務等感知終端。依托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推行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提供市場監管、稅務、證照證明、行政許可等線上辦事便利。推行公共服務一網通享,促進學校、醫院、養老院、圖書館等公共服務機構資源數字化,提供全方位即時性的線上公共服務。豐富數字技術應用場景,發展遠程辦公、遠程教育、遠程醫療、智慧出行、智慧街區、智慧社區、智慧樓宇、智慧商圈、智慧安防和智慧應急。
    (三十三)加強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要求,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建設生態緩沖帶,保留生態安全距離。持續開展國土綠化,因地制宜建設城市綠色廊道,打造街心綠地、濕地和郊野公園,提高城市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自維持能力。加強河道、湖泊、濱海地帶等城市濕地生態和水環境修護,強化河流互濟、促進水系連通、提高水網密度,加強城鎮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和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大力推進城市節水,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鞠覸類國控斷面和城市黑臭水體。推進生活污水治理廠網配套、泥水并重,推廣污泥集中焚燒無害化處理,推進污水污泥資源化利用。地級及以上城市因地制宜基本建立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的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系統,到2025年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達到80萬噸/日左右。健全危險廢棄物和醫療廢棄物集中處理設施、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體系。加強城市大氣質量達標管理,推進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O3)協同控制。加強塑料污染、環境噪聲污染和揚塵污染治理。
    (三十四)推進生產生活低碳化。錨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有序引導非化石能源消費和以電代煤、以氣代煤,發展屋頂光伏等分布式能源,因地制宜推廣熱電聯產、余熱供暖、熱泵等多種清潔供暖方式,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節能管理模式。促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綠色低碳轉型,推進產業園區循環化改造,鼓勵建設超低能耗和近零能耗建筑,推動公共服務車輛電動化替代,到2025年城市新能源公交車輛占比提高到72%。開展綠色生活創建行動,倡導綠色出行和綠色家庭、綠色社區建設,推廣節能產品和新建住宅全裝修交付,建立居民綠色消費獎勵機制。推進統一的綠色產品認證和標識體系建設,建立綠色能源消費認證機制。在60個左右大中城市率先建設完善的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
    (三十五)推動歷史文化傳承和人文城市建設。保護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和歷史文化街區的歷史肌理、空間尺度、景觀環境,嚴禁侵占風景名勝區內土地。推進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加強革命文物、紅色遺址、世界文化遺產、文物保護單位、考古遺址公園保護。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城市規劃建設,鼓勵城市建筑設計傳承創新。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發展紅色旅游、文化遺產旅游和旅游演藝。根據需要完善公共圖書館等文化場館功能,建設智慧廣電平臺和融媒體中心,完善應急廣播體系。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有序建設體育公園,促進學校體育場館開放。
    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樹立全周期管理理念,聚焦空間治理、社會治理、行政管理、投融資等領域,提高城市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三十六)優化城市空間格局和建筑風貌。發揮發展規劃引領作用,全面完成城市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劃定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根據水資源承載能力優化城市空間布局、產業結構和人口規模。優化居住、工業、商業、交通、生態等功能空間布局,適當提高居住用地比例。合理控制老城區開發強度,推動新城新區高質量高標準建設,統籌布局各類市政公用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促進產城融合、職住平衡。建立地下空間開發與運營管理機制,推行分層開發和立體開發。推動開展城市設計,加強城市風貌塑造和管控,促進新老建筑體量、風格、色彩相協調。落實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新時期建筑方針,治理“貪大、媚洋、求怪”等建筑亂象。嚴格限制新建超高層建筑,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嚴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
    (三十七)提高建設用地利用效率。促進城鎮建設用地集約高效利用,實行增量安排與消化存量掛鉤,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規模,推動低效用地再開發。鼓勵地方結合實際劃設工業用地控制線,推進“標準地”出讓改革,健全長期租賃、先租后讓、彈性年期等市場供應體系。提高低效工業用地容積率和單位用地面積產出率,建設城鎮建設用地使用權二級市場。推動不同產業用地類型合理轉換,探索增加混合產業、復合功能用地供給。鼓勵地方完善老舊廠區和城中村存量建設用地用途轉變規則,探索建設用地地表、地下、地上分設使用權。推廣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TOD)模式,打造站城融合綜合體,鼓勵軌道交通地上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
    (三十八)提高街道社區治理服務水平。健全黨組織領導、社區居委會主導、人民群眾為主體,各類組織積極參與,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市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堅持黨對基層治理的全面領導,強化和鞏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作用。完善網格化管理服務,依托社區統一劃分綜合網格。推進社區服務標準化,開發協商議事、政務辦理等線上應用,完善社區應急組織體系和工作預案,加強防災減災知識宣傳和應急演練。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健全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到2025年每萬城鎮常住人口基本實現擁有社區工作者18人。提高物業服務覆蓋率,開展物業服務標準化試點,改進物業服務管理。推動人文關懷進家庭,發展家庭養老床位,加強鄰里互助交流,針對困難群體和特殊人群建立“一對一”幫扶機制。
    (三十九)健全社會矛盾綜合治理機制。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構建源頭防控、排查梳理、糾紛化解、應急處置的社會矛盾綜合治理機制。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健全矛盾風險防控協同、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充分發揮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作用,建設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處平臺。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針對重點人群加強幫扶救助、法律援助、心理疏導、社會融入、社區康復等服務。加強基層人民調解組織和隊伍建設,推進警官、檢察官、法官、律師進社區。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強化重點地區排查整治,健全協調聯動機制。
    (四十)優化行政資源配置和區劃設置。科學配備、動態調整人員編制,優先滿足貼近群眾生產生活的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領域用編需求。完善街道經費保障機制,推動編制資源向街道傾斜,將更多直面群眾的服務事項依法下放至街道。健全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機制,提升執法人員文明執法、規范執法水平。深化街道管理體制改革,依法賦予街道綜合管理權、統籌協調權和應急處置權,并結合本地實際依法賦予街道行政執法權。嚴格控制撤縣建市設區,推進市轄區結構優化和規模適度調整。促進具備條件的開發區向城市綜合功能區轉型。完善鎮和街道設置標準。
    (四十一)健全投融資機制。夯實企業投資主體地位,放寬放活社會投資。發揮政府投資引導作用和放大效應,推動政府投資聚焦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需要政府支持引導的公共領域,主要投向公益性項目。優化財政資金支出結構,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符合條件的公益性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創新城市投資運營模式,推進公共設施建設和土地潛在價值挖掘相統籌,提高收支平衡水平。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城市開發建設運營,規范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穩妥推進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試點。持續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加強與用地、環評、報建等制度的協同銜接,全面改善投資環境。合理確定城市公用事業價格,拓寬多元化融資渠道,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按市場化原則增加中長期貸款投放。防范化解城市債務風險,強化政府預算約束和績效管理,合理處置和分類化解存量債務,嚴控增量債務。
    七、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以縣域為基本單元、以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為突破口,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逐步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四十二)穩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政策,完善農村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制度,進一步放活經營權,穩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創新。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加快推進房地一體的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有效實現形式。在充分保障農民宅基地合法權益的前提下,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采取自營、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依法依規盤活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認定機制,縮小土地征收范圍。堅決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農民權益。
    (四十三)開拓鄉村建設多元化融資渠道。鼓勵各級財政支持城鄉融合發展。逐步提高地方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業農村比例。按照市場化原則,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前提下,推動農村信用社、農商行和村鎮銀行擴大信貸投放,創新中小銀行和地方銀行金融產品,引導大型商業銀行下沉服務重心、加強信貸支持,鼓勵增加首貸和信用貸。運用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等政策工具,實施最優惠的存款準備金率,支持機構法人在縣域、業務在縣域的金融機構。擴大農村資產抵押擔保融資范圍,依法合規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承包地經營權、集體林權等抵質押融資,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結合財力實際設立市場化運作的擔保機構。
    (四十四)引導城市人才入鄉發展。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推動規劃設計師、建筑師、工程師“三師入鄉”,建立科研人員入鄉兼職兼薪和離崗創業制度,為鄉村建設行動提供技術支撐。推進城市教文衛體等工作人員定期服務鄉村,促進職稱評定和工資待遇等向鄉村教師、醫生傾斜,優化鄉村教師、醫生中高級崗位結構比例。支持有技能有管理經驗的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入鄉創業,加強場地安排等政策支持。允許入鄉就業創業人員在原籍地或就業創業地落戶并依法享有相關權益。
    (四十五)推進城鄉一體規劃設計。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通盤考慮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居民點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防災減災和歷史文化傳承,實現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全面完成縣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結合實際編制鄉鎮國土空間規劃??茖W編制縣域村莊布局規劃,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編制實用性村莊規劃。規范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合理推進農用地和建設用地整理,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嚴禁隨意撤并村莊搞大社區、違背農民意愿大拆大建。
    (四十六)推進城鎮公共服務向鄉村覆蓋。強化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縣鄉村統籌,增加鄉村教育、醫療、養老等服務供給。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發展城鄉教育聯合體,深化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促進縣域內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在縣城和規模較大中心鎮建設一批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辦好鄉鎮公辦中心幼兒園,完善農村學前教育公共服務網絡。完善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診療條件,發展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推行派駐、巡診、輪崗等方式。健全縣鄉村銜接的三級養老服務網絡,建設村級幸福院和日間照料中心,發展鄉村普惠型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建設農村公益性殯葬設施,推動殯儀館尚未覆蓋的火葬區的縣補齊短板。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及困境兒童的關愛服務。
    (四十七)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推動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促進向村覆蓋、往戶延伸。統籌規劃各類市政公用設施,推動供水供氣供熱管網向城郊鄉村和規模較大中心鎮延伸。推進人口規模較大的自然村(組)通硬化路,建設村內主干道和資源路、產業路、旅游路。促進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拓展公路客運站綜合服務功能。到2025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提高到88%,在有條件地區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推進燃氣入鄉,建設安全可靠的鄉村儲氣罐站和微管網供氣系統。建設數字鄉村,以需求為導向逐步推進5G網絡和千兆光網向鄉村延伸。建設以城帶鄉的垃圾收集處理系統。發展聯結城鄉的冷鏈物流、配送投遞、電商平臺和農貿市場網絡。加強鄉村消防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消防安全條件。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單位開展統一管護,鼓勵引入市場化管護企業。支持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加快補齊短板。
    (四十八)促進城鄉產業協同發展。發展縣域經濟,構建以現代農業為基礎、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為補充的多元化鄉村經濟。健全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進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協調,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到2025年建成10.75億畝集中連片高標準農田,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提高到75%,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管理。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壯大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培育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民宿經濟和森林康養等新業態,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和優秀農耕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機制,盤活用好鄉村資源資產。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健全智能標準廠房和倉儲保鮮等設施,完善檢驗檢測、商貿流通、農村產權交易等平臺。
    (四十九)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統籌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就地就近就業創業,促進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逐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健全農民工輸出輸入地勞務對接機制,加強勞務品牌建設。大規模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建立農產品優質優價正向激勵機制,發展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民共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讓農民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培育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幫助小農戶節本增收。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創新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機制,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結合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健全農民直接補貼政策,保障農民種糧收益。
    八、保障措施
    (五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把黨的領導貫穿新型城鎮化全過程、各領域、各環節。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作用,為推動新型城鎮化提供根本保證。以正確用人導向引領黨員干部干事創業、擔當作為。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五十一)強化組織協調。發揮城鎮化工作暨城鄉融合發展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作用,依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和本方案,研究部署新型城鎮化年度重點任務,協調解決重點難點問題。各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出臺配套政策舉措、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布局安排重大項目,加大財政、土地、金融、編制等方面對新型城鎮化的支持保障力度。各地區要全面落實主體責任,結合實際抓好方案貫徹落實。方案實施中涉及的重要政策、重大工程、重點項目要按規定程序報批。
    (五十二)加強監測評估。加強對各地區新型城鎮化工作的指導和督促,完善新型城鎮化數據庫,開展方案實施情況動態監測和總結評估。定期總結提煉試點試驗示范的改革探索成效,及時推廣典型經驗和制度成果。

    本文來源:國家發展改革委 責任編輯:周隆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禁止任何商業用途。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分享到:

    網友跟貼 [ 評論 0 ]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新城鎮招商網立場。

    熱門跟貼 [ 評論 0 ]
    土地招商瀏覽排行
    產業招商瀏覽排行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廣告投放 | 招聘信息 | 服務聲明 | 友情鏈接 | 網站地圖 | 意見反饋

    5×12小時客服電話:180 6255 2028  招商客服郵箱:zs@xczzs.com  投資客服郵箱:tz@xczzs.com

    土地資源網/土地招商/土地招租/土地轉讓/土地買賣/土地流轉/新城鎮招商網(www.those-two-girls.com)

    Copyright ? 2014-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五劃合一機構 鄂ICP備12013036號-3
    黄片AV在写观看
  • <table id="mmmq2"><noscript id="mmmq2"></noscript></table>
  • <noscript id="mmmq2"></noscript>